想象力与内卷
卢伟 | 2024年11月24日
当面临日益逼仄的竞争环境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本能地采取一种对抗性、竞争性的发展战略来展开相互对抗和竞争,以求改善自身处境。这似乎是一种本能。用当下时髦的术语来表述,即“内卷”。而且吊诡的是,即便是你并不愿意被纳入内卷的环境,但似乎你也不得不承认,“内卷”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尤其是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背景下。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内卷”是在承认现状和现有的运行方式下所采取的一种最优、至少是合理
亚里士多德尊师吗?
卢伟 | 2022年09月18日
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表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第一次听到这个表述时,与第一次听到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时的感受颇为不同。随即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柏拉图问自己的这个弟子,“我和真理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一个?”,之后的场景,简直不忍想象。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想象的场景,那么这种场景在弗洛伊德身上就变成了现实。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宗师级人物,弗洛伊德
刚需到底有多刚?
卢伟 | 2021年07月21日
近年来人们经常使用的经济词汇中,“刚需”算是一个曝光率比较高的词汇。不过自己对这一词汇的使用也有一些疑问,简单地说,刚需到底有多刚? 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需求”,指的是有购买力作支撑的消费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程度。需求定理指出,需求通常受商品价格的影响,当价格上涨时,需求水平一般会相应下降。另外一个与“需求”类似的词汇往往是心理学和营销学等课程中使用的“需要”(或“欲望”),指的是人们对于特定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卢伟 | 2021年05月26日
前些天听一个科技史讲座,里面简单地探讨了几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其中既有一些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自我安慰因素,也蕴含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哲理。包括庄子对“无用之用”的探讨,认为有用的树都被砍伐尽了,而被认为无用的树反而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确实如报告人所说,这种对“无用之用”的探讨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味道,就好象说我的“用处”不是你们能够简单发现的,要放到长远处才能看出我的“用处”。我“无用”后面隐含的
预测失败的巨人,也是巨人
卢伟 | 2021年04月26日
网上有一种常见的声音,认为如果一个著名学者没有成功预测他或她所在领域的大事件的话,那么其思想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如果一个学科没有成功地预测出这个领域的重大趋势或事件的话,这个学科和民科之间的关系也不过是五十步和百步而已。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就是证明经济学科肌无力的最好例证,尤其是当人们发现连诺奖得主也在金融投资中折戟的时候,就越发相信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学“没用”了。 当年在看到牛顿著名的“站在
金融之所以容易被抨击,不过是因为我们总是关注它消极的一面
卢伟 | 2021年04月19日
央视记录频道播放的《走出摇篮:人类演化史》中对比了55000年前两个人类群体:智人与尼安德特人。后者在身体素质上优于前者,却在演化过程中走向了消亡,重要原因在于智人的群体合作突破了血缘限制,而尼安德特人的群居和合作仍旧局限于血缘基础,从而大大地缩小了其群体合作的水平。在围猎猛犸象之类的大型动物时,尼安德特人较小的群体规模明显地限制了其群体的生存能力。 将一群人组织在一起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传统中国
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怨文科生太多?
卢伟 | 2021年04月15日
昨晚在朋友圈里看到关于一篇央行工作论文的议论,这篇论文的辣眼睛之处在于,认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早上也看到了陆铭教授的评论文章,陆教授借助团队的实证研究从另一个角度了文科教育的意义。关于文科和理工科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早已有之,包括一些人一语双关地称社会科学是“软”科学,背后的鄙薄之情也是溢于言表。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在文科和理工科之间去排座次? 自然科学在近代获得了
苏轼与章惇
卢伟 | 2021年03月24日
昨天读了公号上一篇探讨苏轼与章惇关系的文章,又想起以前看书时留意到的关于章惇的几则故事,再次有一种“有些人不像想得那般完美,而有些人也不像描述得那么糟糕”的感觉。当然,这也并非是要否定传统的描述,只是想要说明,历史是复杂的,过于简化的描述往往会有过于片面的问题。 文章中首先是描述在苏轼晚年在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以及被四处贬抑的经历。而章惇则是苏轼晚年逆境的主要推手。以章惇的所作所为,称之为苏轼“
赵太后和朱元璋,谁更爱自己的孩子?
卢伟 | 2021年03月11日
中学时学过一篇文章,《触龙说赵太后》。触龙劝说赵太后,主要动机为了拯救长平之战后处于绝境之中的赵国。然而触龙之所以能够说服爱子心切的赵太后同意将爱子长安君送往齐国为人质,主要是因为提出了一个打动赵太后的逻辑,即真的是为了孩子好,重要的不是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未来可以安身立命的基础。而触龙之所以能够说服赵太后,也还需要赵太后能够理解和接受触龙的逻辑。一个有敏锐的眼光,
长大后,是否可能不成为那个不喜欢的你?
卢伟 | 2021年03月03日
如果随机问一位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很有可能会得到负面的回答。这并不奇怪,毕竟在孩子的年龄,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历史上的著名学者为什么会提出如此之多的复杂理论,让他们身陷其中而不能解脱。对于老师和家长那种殷切的教育期望,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排斥感,而许多少年维特之烦恼恐怕也正源于此。 不过如果把时光快进,排斥老师和家长教育方法的学生在多年之后成为家长时,他或她又会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是采
农夫与商人
卢伟 | 2021年02月28日
曾经听过一则小故事,商人在路边看到一个闲躺着的农夫,就问农夫为什么不去工作。农夫问商人工作是为什么,商人说可以赚钱。农夫又问商人赚钱是为什么,商人说可以让你生活得更快乐。农夫反问,“我现在不是很快乐吗?!” 自己一直认为这则小故事颇有哲理,觉得和商人的过于注重手段而言,农夫的话至少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还要时常远眺一下自己的目标,免得迷失在众多的手段之中。不过,手段往往也容易成为我们潜意识中的目标
土豆对文明的影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卢伟 | 2021年02月04日
土豆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最初出现于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不过野生的土豆含有龙葵素,具有一定的毒性。印加人发展出一系列方法来消除其毒性,包括用冷冻干燥方法制成土豆干的方式。 土豆种植相对于其他作物而言,其优点是其生长于地下,因此受气候变化、人或野兽破坏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收获量较其他农业作物稳定。另一方面,由于容易加工,产量也比较大,单位面积种植土豆所获得的热量相当于种植麦类作物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
如果哈姆雷特成为国王
卢伟 | 2021年01月21日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经典的角色,而同名悲剧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question”也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面对弑父娶母的叔叔,年轻的哈姆雷特努力寻求为父报仇,却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并在与恋人兄弟决斗时身中剑毒而死。只是他在死前努力杀死了叔叔,哈姆雷特也成为一个悲剧英雄形象。不过,如果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以类似于《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的喜剧情节结尾
我们为什么喜欢阴谋论?
卢伟 | 2021年01月15日
刚刚看过央视电影频道放的一部好莱坞老片《终极密码战》,主人公是由布鲁斯·威利主演的不得志FBI特工,而一号反派则是亚历克·鲍德温主演的国安局中校。因为一个自闭症男孩无意中破译了国安局的超级密码,因此国安局派杀手想要去杀掉男孩,而布鲁斯·威利扮演的特工则单枪匹马挫败了国安局的阴谋,保护了男孩。故事很简单,也很好莱坞。当然一部吸引人的故事片应该具有这种特质: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一宗普通的杀人案背后可能是
神奇的《货币战争》
卢伟 | 2021年01月07日
一直觉得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是一本神奇的书。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看起来非常具有震撼性(下面的几段引文是引用了该书的部分内容): “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切尔德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向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切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这时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费用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水
杨坚夫妇的感情真的有那么好?
卢伟 | 2021年01月03日
记录片《中国》的第11集《基业》中,对隋文帝杨坚及其妻子独孤伽罗有着诸多溢美之辞。包括杨坚宏大的顶层设计所带来的新朝气象,以及夫妻间戮力同心地维护共同事业的打拼历程。看完后让人感慨杨坚的宏图大略,及其夫妻感情的情深意切和相濡以沫。不过再结合一些其他的史料,还是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 《北史》中记录了一件事情,杨坚宠幸尉迟迥的孙女,独孤后趁杨坚上朝时将她杀害。杨坚盛怒之下独自骑马出走,被大臣追上后叹
关于内卷的几点认识(3):鄙视链与内卷
卢伟 | 2020年12月31日
历史学家田余庆在其名著《东晋门阀政治》中开篇就介绍了著名的琅邪王氏家族。这个家族在东晋及其后的南朝出现了一批著名政治人物,其中包括“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以及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王氏家族的王僧达在刘宋王朝时曾官居宰相级的中书令。当时的路太后出身低微,其兄长路庆之曾经做过王家的家仆。路庆之的孙子路琼之后来担任黄门郎(属于皇帝近臣),两家比邻而居。一次,路琼之身着盛装拜访王僧达,王僧达上来一
关于内卷的几点认识(2):智慧与爱智慧
卢伟 | 2020年12月22日
学者鲍鹏山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一道考题,要求学生给主考老师提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老师回答不出来;(2)学生必须有答案。一位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按此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出一套试卷,让他人一分都得不到。鲍鹏山进而指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些他人所不知道或较少知道的知识,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意义、值得追求的。面对无限的知识,应该宽容自己或他人的“无知
关于内卷的几点认识(1):苏必克博弈
卢伟 | 2020年12月18日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苏必克在197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种拍卖方式:拍卖人竞拍一张1美元钞票,规则是价高者得,但出价第二高的人也需要支付其报价,却不会获得任何回报。针对苏必克博弈进行的课堂实验发现,学生们往往会为这1美元钞票支付超过1美元的价格,某些实验中最终“获胜”的学生甚至会支付超过3美元!当然,博弈的参与者也还是理性的。例如,当博弈者A出价0.9美元,而B出价1美元时,A如果选择放弃竞价,则意
纸钞与自由
卢伟 | 2020年12月07日
武汉大学哲学院苏德超教授在其公开课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自由:一个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和朗朗同时弹奏钢琴,谁更自由?表面上,普通人可以完全不受专业知识的制约,随心所欲地肆意挥洒;而朗朗则受制于其专业规范,完全不可能如普通人一般地随意。然而,朗朗却能够游刃有余地用手中的钢琴去创造出优美的乐章,而外行则只能弹奏出杂乱的声音而已。就此意义而言,真正的自由只能在被规律和规则约束的基础上实现。 通
卢伟
20篇文章 136天前更新
教师,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爱好者。